在以往每年春節后的三四月,都是人力資源市場最火爆的時段。所以有著“金三銀四”求職季的說法,但是隨著市場的變化和疫情的影響,就業形式也變得日趨復雜。原本熱鬧異常的“金三銀四”是否預冷?哪些新的就業形態正在萌生?靈活用工的行業規模究竟如何?讓我們一同來探究一下。
有數據顯示,2020-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的靈活就業率均超過16%。受疫情影響,高校畢業生出國深造人數有所減少,更多畢業生選擇了靈活就業等新模式。
可見,在復雜的形式下,靈活用工更能夠滿足大家的要求。有數據顯示,五成的中國勞動者選擇靈活用工的首要原因是,其可作為兼職的選擇;其次是,時間靈活更適合自己。
這一數據能夠很好的解釋了為什么靈活用工在近年受到各大行業的大范圍使用。當企業與從業者之間建立平等合作關系,而并非雇傭關系,能良好地滿足自身短期、臨時等用工需求。與此同時,從業者也不用再遵從企業的規章制度與要求、受企業管束,只需要努力工作就能賺到遠超以往的月收入,對從業者緩解工作壓力十分有幫助。既能讓企業增加業績效益,又能讓從業者提高個人收入,未來價值不可估量。
面對疫情和復雜經濟環境的影響,政府正大力支持靈活就業,助力就業回暖和恢復經濟。近期的“兩會”上,多名代表也提到涉及靈活用工的諸多問題,引發熱議。未來靈活用工或將成為一種緩解勞動市場供求不平衡的緩沖手段。